1.物理法 物理法主要是利用物理原理和手段實現廢水處理,操作簡單。常用的處理技術有: (1)過濾法,指利用過濾層攔截污染物,這種方法主要用于降低水中大分子懸浮物的含量。 (2)沉淀法是指污染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分離的過程。 (3)氣浮法是指利用產生的氣泡將懸浮污染物帶出水面的方法。然而,這些方法不能處理水溶性成分并且有很大的局限性。2.化學法 化學法是通過各種化學反應使污水中的雜質氧化、分解、沉淀,達到減少有毒物質的目的。常見的化工廢水處理方法有以下三種: (1)化學氧化法,指利用臭氧、氯氣等氧化劑將廢水中的污染物氧化,轉化為易降解物質。這種方法處理效果較好,但成本較高。 (2)混凝沉淀法是指加入化學混凝劑,使廢水中的污染物積累沉淀。但該方法受pH值、溫度等因素影響,使用范圍有限。 (3)微電解技術是指利用電解作用,使廢水中的污染物發生電化學反應,使污染物發生化學反應,轉化為易降解的分子。然而,目前的微電解技術只能處理特定的工業廢水,無法廣泛推廣。3、生物法 生物法是指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對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進行轉化和降解。生物廢水處理方法主要有兩種:好氧處理和厭氧處理。好氧處理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是由好氧微生物及其代謝和吸附的有機、無機物質組成的絮狀生物體。具有吸附污染物的作用,可降低廢水中污染物的含量。 生物膜法利用生物膜的吸附和氧化作用來處理廢水中的有機物。厭氧處理是指在厭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將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分解轉化為無毒物質的過程。生物廢水處理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簡單等優點,但微生物對生存環境有一定要求,在劇毒化工廢水中難以生存,導致在實際應用階段出現多種情況。4、物理與化學相結合的技術 廢水中污染物種類繁多,僅靠一種技術無法達到理想的處理效果。因此,廢水處理技術往往結合了以上三個原則。主要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1)離子交換法,指利用離子交換劑交換廢水中物質的離子以去除污染物的方法。這種方法常用于水軟化和有機廢水處理。 (2)萃取法,萃取劑與水不混溶或溶解度低,但能極大地溶解污染物。利用這一特性,萃取劑可以將污染物從水中分離出來,達到凈化廢水的目的。 (3)膜分離法是指利用半透膜從水中分離和滲透溶質的過程。由于該技術是基于陰離子和陽離子在電流作用下的滲透,故又稱電滲析。這種方法簡單方便,但成本高,容易再次污染。
醫療廢水是指醫院(綜合醫院、專業病院及其它類型醫院)向自然環境或城市管道排放的污水,其水質隨不同的醫院性質、規模和其所在地區而異。
重金屬廢水主要來源于采礦、煉鐵、金屬加工、電鍍、農藥、醫藥、油漆、顏料等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各類污水。其中所含重金屬的種類、含量和存在形態,各個廠家都不一樣。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重金屬廢水量逐年增加。
廢水處理過程中應注意是否會造成二次污染的問題。比如制藥廠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有 機物質(如苯、甲苯等),在曝氣過程中會有有 機廢氣排放,對周圍大氣環境造成影響等等。不同實驗廢水處理工藝和難易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在選擇時可以參考以上影響因素,以防止出現污水處理效果差,水質不達標的情況。
隨著經濟、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企業廢水處理問題越來越多,工業廢水主要有中和、化學沉淀、氧化還原、電解這四種化學處理方法。對于中和法的使用條件,是廢水含酸堿濃度達到3%~5%以上時,才應考慮是否進行回收利用,如果濃度低于2%,回收利用不經濟時,應采用中和處理。
實驗室污水處理設備利用混凝、沉淀,氧化、高效殺菌作用對生物廢水中的細菌、重金屬、COD、病毒等進行去除及殺滅。在一定pH值范圍內,可以殺滅一切微生物,包括細菌繁殖體、細菌芽孢、真菌、分枝桿菌和肝炎病毒各種傳染病毒等。廢水處理過程中采用自動控制,整個流程無需專人看守。
含油廢水是含有脂(脂肪酸、皂類、脂肪、蠟等)及各種油類(礦物油、動植物油)的廢水。含油廢水的特點是COD、BOD高,有一定的氣味和色度、易燃、易氧化分解,一般比水輕、難溶于水。含油廢水是一種量大面廣且危害嚴重的工業廢水,總結起來有以下10種常見方法。
近年來重金屬廢水的主要處理技術,指出重金屬廢水污染治理與重金屬資源化相結合是未來治理的發展道路,是技術開發和應用的方向。重金屬(如鎘、鎳、汞、鋅等。)廢水是環境污染最嚴重、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的工業廢水之一,其水質和水量與生產過程有關。
隨著各行各業產值的不斷提高,環境保護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目前工業廢水處理問題成為了我國的一大難題,大部分企業都沒有使用廢水處理設備,因為其運行成本過高,廢水不易達標,而現如今工業嘗試采用廢水零排放技術處理廢水,實現廢水達到零排放的目的。